走进上海化学工业区,井字形道路,宽阔通畅;绵延的管架长廊,起伏有致;巨型“方阵”内布满了现代化装置;万吨级的化学品专用码头如同一条巨龙,直伸大海。每当夜幕降临时,耀眼的灯光犹如银河,让人陶醉着迷,美丽化工就在眼前。
位于上海市南端、东海之滨杭州湾北部的上海化学工业区,是一块由围海造地而得的土地,横跨金山和奉贤两区,规划面积29.4平方公里,管理面积36.1平方公里。
9月25日至26日,“石油和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中国行”调研组来到了这片有故事、有奇迹的地方,进园区、走企业,并与管理层进行零距离的探访和交流。
站高起点,定位世界级化工园区
据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余亮茹介绍,上海化工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六年蝉联全国化工园区20强榜首。
说起化工区开发的历史故事,余亮茹如数家珍,饱含深情:1996年9月28日,上海化学工业区一期围海造地工程正式启动,从此拉开了化工区建设序幕。22年来,经历了艰苦创业、全面建设和深化发展三个历程。目前,成为国内最先进、效益最好的化工园区之一,英国石油化工,德国科思创、巴斯夫、赢创德固赛,美国亨斯迈,日本菱优化工、三井化学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和中石化、华谊集团等国内大型骨干企业落户,已经形成了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余亮茹说,目前,园区以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为重点,发展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石油深加工产品,构建乙烯、异氰酸酯、聚碳酸酯等产品系列。园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配套服务日臻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超前,国际化程度和经济效益全国领先,已经成为中国化工园区的优秀典范。2017年,销售收入和工业总产值首次双破千亿,劳动人均生产率、土地产出比等各项指标领跑于全国化工园区。9月28日,上海化工区召开了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会,一批科创项目落地签约,园区还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力争成为吸引集聚国内外一流化工科创人才的最好平台,也凸显了上海化工区从制造向研发创新延伸的信心和决心。
创新特色,各企业亮点纷呈
25日上午,调研组来到上海化工区的医疗(急救)中心,作为园区“医疗管家”,也是国内园区第一个专业的机构。站在中心楼顶直升机停机坪上,原上海化工区医疗(急救)中心主任寿勇明感到非常自豪,他介绍说,园区投资近2亿元的新大楼将在年底正式启用,建筑面积达1.25万平方。近年来,医疗(急救) 中心积极探索医疗应急和保障在化工区和化工企业新模式,为企业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目前,不仅实现了自负盈亏,中心的救援范围可以辐射整个长三角的合资地区。
寿勇明主任(左二)向调研组介绍情况
作为化工园区一体化配套服务企业,上海化工区中法水务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伟为调研组介绍了智慧水务建设情况,以独特的污水处理模式,全过程的污水水质监控,为企业提供量身定置的水处理服务。据介绍,目前公司运营着一个供水能力为20万吨/日的工业水厂、一套供水能力为7000吨/日的生活水装置和一个供水能力为280立方米/小时的脱盐水厂,同时,运营一个拥有多条生化处理线、能够处理水质复杂的高浓度污染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4.45万立方米/日,为园区内用户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供水及污水处理服务。
公共管廊,是化工园区内物料传输 “大动脉”。上海化学工业区公共管廊有限公司为园区内40多家企业提供输油、输气、化学品管道及管廊服务,共有管线350余根,管廊上铺设的管道总长达500多千米。总经理朱明亮表示,近年来,公司创新建立了公共管廊的“1+1+1”公共管理模式,公司与中国石化联合会共同起草的《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管理规程》,成为首个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国家标准,已正式获批;他们坚持“走出去”,先后为武汉化工区、珠海高栏港等17家园区输出公共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服务,实现资源和经验共享。
“五个一体化”,成为园区发展标本
上海化学工业区是上海石化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在开发之初,上海化工区坚持“打中华牌、打世界牌”。并在全国首创了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生态保护和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开发模式,做到专业集成、投资集中、效益集约,余亮茹向调研组介绍说。
产品项目一体化:由石脑油、乙烯等上游产品与异氰酸酯、聚碳酸酯等中游产品以及精细化工、合成材料等下游产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链。目前,园区产品之间的关联度达到80%以上。在化工区内落户的主体项目就以上、中、下游的化工产品为纽带连成一体,实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
公用辅助一体化: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减少消耗,根据化工区区内化工主体项目,形成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为一体的公用工程"岛",实行区内能源的统一供给。
物流传输一体化:通过区内与各个化学反应装置连成一体的专用输送管网以及仓库、码头、铁路和道路等一体化的物流运输系统,将区域内的原料、能源和中间体安全、快捷地送达目的地。
生态保护一体化:坚持分散绿化与集中绿化相结合,通过先进的技术工艺,对废水和废弃物的统一处理,形成一体化的清洁生产环境,使化工区达到生产与生态的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和谐。
管理服务一体化:坚持“以最严格的管理,建设安全的化工园区”为目标要求,建立了规范、高效的安全监管体系。寓管理于服务中,通过第三方服务企业,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和后勤保障。
余亮茹告诉调研组说,1996-2016年,化工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自2017年起,化工区正式步入“从大到强、从强到优、从优到精”的迭代升级发展阶段。
新时代,上海化工区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上海市市长应勇提出的“三最”(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水平)、“四要”(要把安全作为底线红线、要把绿色作为重要导向、要把高端化作为主攻方向、要把创新作为根本动力)的要求,推进园区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争取早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品牌名园和全球最严环保标准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争当新时代全国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文/陈鸿应 图/马彦平 汪雍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