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化管〔2022〕5号
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化学
工业区2021年四季度安全生产分析和
2022年一季度风险研判报告的通知
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区内各企业:
根据园区重大安全风险研判与防范工作要求,现将2021年四季度安全生产分析和2022年一季度风险研判报告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聚焦重点环节,加强风险研判,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推动防范工作措施执行。
2022年2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园区2021年四季度安全生产分析和
2022年一季度风险研判报告
四季度以来,园区统筹做好“两防”工作,保障国庆节、第四届进博会和十九届六中全会期间的安全运行环境,相继开展了重大危险源企业第二次交叉检查、天然气安全专项排查、项目试生产和元旦节前安全检查等工作,园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为持续做好园区安全生产工作,特对四季度安全生产工作分析总结,并对2022年一季度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形势开展综合分析研判,提出防范应对措施建议。
一、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情况
四季度,园区未发生生产安全事件,总体平稳运行。共有赛科、赢创、华谊新材等8家企业停车检修,在检修过程中未发生受伤死亡等生产安全事故。
应急响应中心共接各类突发事件报警234起,其中园区内共195起,园区外共39起(包括转接市应急联动中心报警119、110等),比去年同期上升37起。
本市范围化工行业也未发生较大的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式平稳。
(一)工作基本情况
主要特点是专项检查多,针对性强;督导检查和指导帮扶多,重要节日等时间节点多,多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多;相继开展了硝化工艺、天然气安全、检维修、试生产、重大危险源等专项检查;应急部对赛科、氯碱、科思创等3家企业开展了重大危险源督导核查;配合市应急局执法处对洛德等6家企业开展了执法检查,并对3M进行了许可证变更现场核查,对7家企业开展自然资源普查现场核查;重大危险源企业监测预警数据核查28家企业。基本完成精细化工企业“四个清零”工作任务。
(二)排查治理情况
1.强化日常巡检检查。市应急局、安监处和第三方巡检单位共开展现场安全检查374频次,发现隐患930项,其中一般隐患854项,较大隐患76项,重大隐患0项。人的不安全行为31项,物的不安全状态770项,管理缺陷129项。涉及安全管理652项,消防管理88项,职业卫生28项,特种设备33项,应急管理16项,特殊作业110项,环保管理2项。复查848项,已整改826项,整改率97%。下发安全服务检查意见书372份。
2.完成园区25家重大危险源企业的交叉检查。共发现隐患问题410项,所有问题全部按照要求录入市应急局一企一档和应急部系统中。已完成整改404项,整改完成率98.6%。
3.深化危化专项治理。推进赛科、科思创、氯碱等3家企业应急部督导核查的30余项问题整改的整改落实。根据12月份《上海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对园区33家使用天然气的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共查出隐患和问题70项,其中较大隐患10项,一般隐患60项,督促企业落实整改闭环。
(三)驻区管理单位安全监督情况
1.消防安全。消防支队出动监管执法人员214人次,检查企业106家次,发现火灾隐患或违法行为119家次,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79份,督促整改火灾隐患或违法行为120处,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5份,罚款2万元。
2.特种设备安全。市监支队出动监管执法人员159人次,检查企业72家次,开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5份。排查整改安全隐患46项,特种设备情况整体安全稳定。共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58项,施工告知117项,接待来人来电350余次。
3.交通执法。出动执法车辆211车次,出动执法人员755人次,巡路里程共计4639公里,上户检查企业26家次,现场稽查发现违法行为并立案14起。
4.建筑施工。出动监管执法人员87人次,开展1个专项整治检查,检查企业29家,开具整改指令书5份。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21项。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3M等精细化工企业对完成年底精细化工“四个清零”任务重视不足,导致出现变更许可证审查不予通过的情形;二是赛科等企业现场作业管控不严,承包商作业误碰阀门,引发装置联锁,导致异常排放火炬,社会影响较大;三是孚宝等企业隐患整改行动迟缓,承诺整改事项未如期完成。
二、2022年一季度风险分析研判
一季度正值低温寒潮天气,又正处于疫情防控与春节假期、复产复工的交汇期。同时恰逢北京冬奥会和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期,安全生产工作尤其要强化落实。季节性风险和疫情防控导致了安全生产的防控有难度。员工节后思想松懈、安全生产意识弱化,精力不集中,容易违章操作而发生安全事故。施工安全风险需重点防范,园区在建数十个项目陆续复工建设,涉及数千施工人员,人员返岗后存在思想不集中、安全风险辨识不到位、复产复工方案不细致,加之部分人员转岗或新入职,不掌握岗位安全风险和操作技能等等情况,历来是事故易发期,要继续统筹做好一季度安全风险防范工作。
(一)季节性综合风险不容忽视
据气象部门预测,2022年1季度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可能出现低温寒潮、冰冻雨雪、大风等气象灾害,且主要发生在郊区;有强冷空气1-2次,其中有1次将达到寒潮级别,中等到弱冷空气过程3-4次;发生大风过程1-2次;1月中旬及2月初将有一次降温伴随降水过程。对化工生产企业的设备设施和公用工程等都会造成影响,可能会导致物料中断、仪表控制系统失灵等问题,还会增加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
企业冬春季生产存在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低温寒潮会影响人的感知和运动机能,从而引起误操作或滑跌;还可能造成电子元件和金属构件等失效。 二是仪表管线冻堵,导致仪表误指示或误动作。 三是生产设备和储运设施因低温寒潮造成损坏,影响安全生产。 四是一些生产现场和装卸场所在冬季易产生静电。 五是员工畏寒懈怠,容易违反劳动纪律,脱离岗位。 六是通风不畅,容易带来中毒的风险。
(二)公共运行安全风险突出
公用工程中的循环水、蒸汽、工业和仪表用压缩空气、氮气、软水和除盐水等系统,在冬季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就是冻凝。冬季用气(汽)高峰,且在寒潮天气期间会增加用量,可能给园区天然气、蒸汽供应造成一定影响。供水系统冻结无法提供正常的工艺用水,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安全隐患,并对产品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受低温寒潮、春节假期较早等因素影响,用电方面可能会出现用电负荷增幅较大、供应紧张等情况。
(三)化工安全生产风险明显增加
1.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加大。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系统最大的风险就是冻凝风险,防冻防凝是企业冬季保障生产装置平稳运行的重点工作。冬季和初春气候干燥,空气湿度低,实验研究表明,随着环境湿度的增加静电电位迅速降低,反之则会造成静电积聚。容易发生因静电意外释放引发的火灾和爆炸事故。冬春季处于冷高压状态,工作场所防寒保温需要采取的措施往往影响通风,致使有毒有害气体集聚,极易造成人员中毒和窒息事故。
2.静电、火灾爆炸事故风险增加。一季度冬春季交替,气候较为干燥、昼夜温差大,是火灾的多发期,各企业要做好专项防火安全检查,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电气设备火险等级较高,无论是人体还是设备设施都十分容易产生静电。而静电对生产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是极其危险的,极易导致火灾甚至爆炸事故的发生。
3.危化品仓储风险加大。天气寒冷,一些企业往往疏忽对危化品仓库的通风管理,容易导致可燃、易燃气体泄漏聚集,发生危化品爆燃事故的风险增大。同时对于有温度要求的仓库,企业会使用空调加热,超大负荷的用电引发火灾风险增大。
(四)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加大
低温冰冻等天气将导致路面积水、路面湿滑、交通设施及道路绿化发生掉落、损坏、倾倒等情况,易增大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又由于春节假期的原因,可能会出现由于驾驶人员较少、道路车辆多而堵车等情况,造成运输、生产、存储、使用等环节对接失衡;违规运输、违规装卸等情形增大了道路运输风险。
三、重点防范应对措施
(一)做好严冬初春季节性生产安全管控
实时掌握气象变化情况和预警信息发布情况,及时转发市政府有关政策信息,利用公众号等各类媒体平台,宣贯安全生产、消防安全、自然灾害防范应对风险意识。警惕极寒恶劣天气对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做好危险化学品装置、管道和运输车辆的防冻、防爆、防泄漏等工作,加强设备设施的防护,保证保温伴热设备设施完好,科学调整生产工艺指标和参数,加强变更管理。加强在防火灾、防漏电、防危化品泄漏、防爆炸、防静电、防寒潮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加大有限空间作业、封闭厂房、仓库等的排摸,加强巡检,保证易燃、有毒气体报警装置有效可靠。动火作业要进行充分的作业危害分析与风险辨识,依据现场作业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安全应急措施,防止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寒冷天气对人的听力、视觉、行动造成一定的影响,冬季劳动防护用品穿戴厚重导致人员的行动受限,人的反应能力下降,冒险和违章作业造成的人因失误不可忽视,要强化直接作业环节管理,杜绝违章行为。
(二)服务在建项目安全复工
各企业和项目单位要高度重视节后安全复工工作,及时开展节后“收心”教育和针对性培训,确保人员“思想”返岗,确保在岗人员熟知岗位安全风险和操作技能,复产复工企业要认真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制定详细可行的方案,逐项检查确认复产复工条件;边生产边施工的企业要做好生产和施工交叉作业的风险管控,确保相关人员的责任层层落实;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全面掌握园区复产复工底数,指导服务间歇式生产企业安全复产,并强化日常巡检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三)加强危险化学品储存管理
加强危险化学品、易制毒易制爆和剧毒品的储存管理,不同类的危化品不得混合储存,且要按种类分别存放,包装上标识要明确,部分企业中间库危化品存放不得超过国家规定存放时间,上下游企业加强协调,缩短危化品等周转和存储时间,要做好防静电、防可燃/有毒气体聚集等措施,降低危化品储存事故隐患。督促指导危险化学品仓储企业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提升数字化监管。
(四)组织开展“促发展、保安全”大排查和专家指导服务
紧盯重点风险环节,集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和天然气安全专项整治,切实消除一批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同时开展专家指导服务,加强化工储罐及火炬系统安全可靠性论证提升,加强安全仪表系统操作和维护管理,提升企业仪表本质安全和过程安全管理水平。
(五)部署开展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工作
根据1月13日国务院安委办召开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推进会要求,完成任务清单制定和动员部署。利用一年的时间从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生产储存环节重大安全风险治理、交通运输环节重大安全风险治理、化工园区重新认定评估、丁二烯等细分领域专项治理、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全面推广等方面有序开展。全面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包保责任制,健全重大危险源常态化安全管控制度。继续推进园区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有效应用,各企业要严格落实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测、加强运行状态管理。对市级层面核验后提出的增加接入数据等要求要在一季度尽快落实完成,确保应接尽接。
(六)加强春节、冬奥会和全国“两会”等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期间的应急保障工作
统筹加强春节、全国及本市“两会”以及冬奥会期间安全防范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各企业要强化风险研判和问题隐患整改,精准抓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严密落实重点时段应急准备。针对疫情防控新情况、低温天气影响和冬春季安全防范特点,加强研判预警,提前细化应急预案,强化重要活动期间值班值守工作,统筹应急物资保障,做到防御准备提前到位、责任预案落实到位,遇有突发情况即时响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