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化管〔2022〕63号
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关于上海化工区建设化工新材料产教融合区方案的汇报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
按照《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和《上海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上海化工区发挥高端化工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积极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推进产教工作的要求,与周边的奉贤区、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整合区域化工产业、大学、奉贤新城等资源,发挥“产”“教”“城”融合的协同优势,打造“化工新材料产教融合区”。
为此,上海化工区在贵委以及市教委等部门的指导下,征求奉贤区、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意见,编制《上海化工区建设化工新材料产教融合区方案》。下一步,希望在贵委以及市教委等部门的进一步支持下,按照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水平,会同相关单位共同打造“人才培养与实践要求相适应、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相匹配、校区发展与城区建设相促进”的产教融合示范区,成为本市、长三角乃至全国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特此报告。
附件:上海化工区建设化工新材料产教融合区方案
2022年8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上海化工区建设化工新材料产教融合区方案
按照《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和《上海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有关要求,为推动上海化学工业区(以下简称“上海化工区”)与周边行政区、高校等联动融合,形成以化工新材料为行业特色的产教融合区,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建设思路
围绕服务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推五大新城之奉贤新城发力建设,以沪杭-奉柘公路以南(主要是上海化工区、奉贤大学城及其之间区域)作为产教融合区的核心承载空间,与奉贤新城联动,发挥“产”“教”“城”三大发展极高端资源共振放大效应,建设形成“人才培养与实践要求相适应、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相匹配、校区发展与城区建设相促进”的“化工新材料产教融合区”,打造上海南部“产教城”新典范、激发南部区域新活力,推动上海化工区及周边区域从产业基地升级为辐射全市、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化工新材料行业教育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协同育人。完善化工新材料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加快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为杭州湾、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化学化工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营造创新氛围,释放创新活力,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构筑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闭环,持续增强上海化工区以及杭州湾区域发展创新动力。
3.坚持需求导向。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区域各方需要,通过推动产教融合区建设,加快电子化学品、新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突破和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我国化学化工产业实现创新发展。
4.坚持项目驱动。坚持以工作项目化为抓手,加快促进一批优质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平台项目、基地项目、培训项目、配套项目等落地,增强重大项目对产教融合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
(三)建设目标
到2025年,以上海化工区、奉贤区、华东理工大学为合作试点,探索形成成熟紧密的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建设完成至少10个重大产教融合性示范项目[ 包括产教融合型技术联合攻关项目、技术转化产业项目、教育培训项目,配套建设项目等。],培训技术和创新人才超过2000人次,建立至少10个校企联合培养培训基地,取得至少5个重大突破性技术和创新成果,区域影响力、辐射力不断扩大,初步建成产教融合区,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
到2035年,产教融合区参与主体进一步元拓展,与长三角乃至全国合作区域不断扩大,形成多元化合作模式和机制,全面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全方位融合闭环,成为全国重要的化工科技创新基地和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产教融合区。
二、主要任务
(一)培育产教创新协作平台,建立融合区功能支撑体系
1.设立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推动上海化工区与华东理工
大学共建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机制,加快突破高纯电子化学品及检测、芯片制造材料、芯片封装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等“卡脖子”技术。推动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建设集成电路材料方向专业,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共同推进化工材料、集成电路等交叉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2.推动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发挥科思创-同济创新研究院、赢创-交大智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等引领示范作用,深化产学研模式合作,加强生态建筑、新材料技术研发和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华东理工大学、安集微电子等单位建立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落地融合区,加强电子化学品技术研发;支持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采用市场化管理运作模式,探索全职、兼职双聘等多模式的用人机制。
3.共建共享创新功能性平台。围绕企业研发需求,推动共建共享一批公共测试平台、检验检测平台、成果孵化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学校、企业科研及成果产业化提供小试、中试及测试检验等服务。创新探索应用“企业会员制”、“产教双组长”、“项目征集计划”等平台管理模式,集合多方力量、均衡各方利益,不断探索共建共享新机制。适时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参与科研选题、平台运作和后续开发等活动。推动国家级化工类研发平台、大型科学装置等向产教融合区集聚,努力争取并打造国家级化工联合实验室。加强与华东理工大学等周边区域和市区高校合作,探索共建一批众创空间。
4.适时打造“揭榜挂帅”平台。加强企业共性技术需求挖掘和对接,积极争取国家、本市、上海化工区相关专项资金对共性技术研发课题的支持,集中发布科研创新课题。制定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对于课题完成时间、后期转化方式、课题成果质量等设立考核评估标准,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支持企业、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等在平台上承接或发布课题研究项目,组织力量攻克技术难题。对接奉贤区等产教融合信息服务系统,促进产教融合数字化转型。
(二)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效能
5.设立化工化学特色产业学院。支持企业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不同形式的产业学院或企业大学,通过开设校企“订单班”、“定制班”等方式,探索人才定制服务。支持产业学院结合企业共性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支持金山区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创建,持续推进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巴斯夫班”、“科思创班”、“赢创班”建设,深入开展化学工艺专业国际水平教学标准试点,探索实践AHK化工本土化教培模式。
6.建设学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支持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建设全日制工程博士、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积极承担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和1+X证书(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任务。支持高校聘请企业工程师、技术职工等担任“企业导师”,为学生提供行业认知、职业导航等服务。搭建高校学生认知、教学实习平台,以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增强学生对化工行业的认知体验。
7.建设职工联合培训基地。依托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上海市安全技能综合实训示范基地建设,培养更多危化领域专业技能人才。发挥华东理工大学全国化学工程研究生教育联盟等平台的作用,提升化工领域专业人才教育质量,为企业量身定做“化学工程工艺专升本”等培训课程,提高职工学历教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岗职工以工学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搭建企业职业培训需求对接联动平台,推动各企业通过“培训拼团”等方式参加培训活动。推动中国化工学会在产教融合区设置职业资格认定服务点,提供人才职业资格认定服务。
(三)开展产教融合品牌活动,激发要素集聚和辐射活力
8.打响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赛事品牌。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合作,策划不同能级、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进一步扩大“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影响力,吸引国内外行业专家、优秀创业人才等不同群体共同参与。围绕赛事举办,紧密对接技术转化、创业培训、市场宣传、企业管理、投融资等创业孵化资源,打造完善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将有潜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留在产教融合区内,着力创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9.组织化工化学技术发展高端国际论坛。结合产教融合区内
企业共性技术需求和高校研究方向,针对化学化工学科发展前沿问题、重大战略性技术需求、“卡脖子”技术等主题,探索定期举办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国际高峰论坛或峰会,动员知名企业和高校作为论坛主办方和协办方参与活动,为产业与学界的交流搭建平台,增强化学化工领域产教融合的话语权。
(四)加快推进载体设施建设,打造产教融合空间新形态
10.加快科技创新空间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依据产教融合区内化工企业研发及生产需求,建设提供符合条件的研发设计、实验小试、检验检测、中试生产等设备设施和厂房。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给予用地保障,共建奉贤大学科技园。
11.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北河路与海思路贯通工程建设,沿奉柘公路-奉炮公路等规划建设15公里快慢相宜绿道环线,持续完善区域道路网络。加快推进浦东铁路电气化复线改造奉贤站建设,并联通奉贤新城交通枢纽,增强与轨道交通15号线的衔接;结合三区两镇交通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海湾快线公交项目,并延伸到上海化工区,建设奉贤站到海湾、大学城、上海化工区、柘林镇的公交系统。
12.推进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与奉贤新城、海湾旅游度
假区、柘林镇联络协调,加快启动奉贤新城国际化工产业社区、海湾旅游区青年人才社区和科学家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公租房、人才公寓,以及商业、文化休闲、医疗等生活配套设施,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加快启动良渚文化橡树公园、海国长城一期景观、碟湾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五)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探索形成可推广的新经验
13.开展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试点。加强联络和协调,推动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积极开展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试点,对于在产教融合区内开展科研活动的科研人员,相应核减教学任务考核要求。支持高校教师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技术研发,与企业合作取得科研成果的,成果可参与学校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等考核。支持实行“兼职双聘”模式,学校教授分别以在学校或企业工作时间计算酬劳。
14.探索技术成果共享及收益机制。鼓励上海化工区企业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共同研究制定技术开放负面清单,建立基础研究成果与研发技术的自由使用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提高技术利用效率。清单外的技术,企业、高校科研人员可通过产教融合平台用于自主研发;待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所涉及的各项技术研发方按照贡献度以及约定的收益分配比例,共享成果转化收益。
15.加强产教融合型企业政策支持。优先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申报上海市、奉贤区以及上海化工区专项资金,对重点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研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产教融合型企业项目补贴、专项奖励、建设支出、专项支出购置等,支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等项目。加强奉贤区、上海化工区人才政策整合,对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人才,优先给予落户、公租房、教育医疗、专项奖励等多方面支持。
16.建立开放多元的运营管理机制。加快建立涵盖上海化工区管委会、奉贤区政府、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在内的产教融合区协调管理机构,研究决定和协调产教融合重大事项,并提供资源保障。上海化工区负责提供创新载体,协调产业资源,并提供污水、危废品处理等配套工程服务;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提供科研设施设备、人才等资源;奉贤区政府提供土地、政策、人才公寓等支持。未来适时扩展到金山区,吸引长三角地区企业以及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参与产教融合区建设,不断拓展合作对象和区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